都市漠然与视觉焦点

作者:王旋 字数:3429


  摘要:历史悠久的雕塑艺术如今再也不是只有去美术馆可以才可以见到,公共雕塑的兴盛标志着人们对美对艺术的追求再也不是小范围的渴望。本文通过对世界优秀的公共雕塑艺术分析阐述了公共雕塑和社会环境如何达成和谐统一,望公共雕塑艺术在未来更好的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满足人类对艺术的无限向往。
  关键词:空间;城市;公共雕塑
  纵观古今,人类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无论是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曾中断过。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的提高,文化艺术更是逐渐与我们的生活空间相互融合。于是,雕塑艺术已经走出了其特定的圈子,走出了人们精神状态的浅层面,来到了市井街道,成为标志一个城市品味的象征,甚至关乎到了人权、民主的领域。
  在公共雕塑艺术方面,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他们有其固有的公共艺术理念,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喜好在外部生活空间进行各种装饰和雕塑,但也没有完全忽视雕塑形态的存在,他们最早喜欢在室外的空间营造“枯山水”,以石代山,以沙喻水,以苔草为树木的“仿自然景观”。这是日本公共雕塑艺术的雏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禅”文化的影响,不断追求在自然山水与水墨山水画之间达到平衡。在这个四季分明、景色变化细腻的岛国,人们似乎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情怀,这种“情有独钟”被付诸于雕塑作品中与自然环境相映生辉,使艺术表现的语言充满张力。所以,在日本不乏许多公共雕塑艺术作品,更是与气、水、土、木等自然产物发生互动,使之充满多维变幻的情趣。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们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从中可以得出,公共雕塑艺术与环境是一对与生俱来且密不可分的双生儿。
  公共雕塑尺度与环境空间的比例协调
  公共雕塑与雕塑本身是两种不同概念的艺术形式。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是公共雕塑存在的最基本条件,而雕塑本身的形体则需要很好的融合在环境中。公共雕塑多数没有直接的使用功能,它们甚至可以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空间构成形式。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具有特定形式意义的雕塑作品,则必须要服从城市环境的要求,更好的反应城市环境面貌。如果说单纯的雕塑作品,往往吸引人视线的是作品本身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那么公共雕塑艺术的第一视点则是它与周围环境的量度关系。完美又精彩的协调的比例关系更能让匆匆都市人感受到这种纯粹的空间性带来的震撼,使那种被实用性所模糊的现代人的空间意识得到唤醒。
  位于神奈川县足柄下郡箱根町的雕刻之森美术馆,是日本第一家以雕刻为展览主题的户外美术馆。当你置身与箱根的雕刻之森中,各种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的抽象的形态各异的雕塑在你身边矗立的时候,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感会与你在钢筋水泥大楼里办公截然不同。
  当然,公共雕塑不单纯是素材和形态的表现,它是通过艺术家们的构思和具体技术手法创作的艺术表现,它的形态必须和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关系。
  公共雕塑形式结构设计与周围环境呼应
  现在,公共艺术作品不计其数,但多半不能与空间、环境产生真正恰当联系。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被随便购买后放置于空间中,它的存在方式常被称为“道具艺术,它更多的在强调外表美观与建筑装饰功能。所以优秀的公共艺术必须能与空间进行对话。
  在新宿I—LAND地区,由于它的地形是三角形,于是艺术家们就把色彩丰富的作品设置在三个顶点,中央地区的作品设置皆以单色系、造型简约类作品为主,与建筑形态、色彩形成和谐统一的氛围,也迎合了现代人高节奏生活所追求的“简”、“精”、“快捷”的心理特点。具体来说将印第安那作品《LOVE》设置在面对新宿车站入口方向,这件作品根据作者在1962年发表的绘画作品发展而成,在灰色调的建筑群中作品的大面积红色格外引人注目,符合新宿地区时髦浮华的特质,它自然成为这个区域的标志性作品。
  里奇登斯坦的《东京的笔触》分为两部分设置在青梅街的人行道上,作品通过立体的形象表现画笔的运动痕迹。造型使得作品具有多种理解的可能性,流畅的线条与缤纷的色彩软化了城市空间,使街头增添了几分活力。在面对都厅大厦的入口是丹尼尔·布伦的作品《从一个场所向其他场所――从一个素材向其他素材――向内以及向外的通路》作品以建筑为“画布”,在建筑前设置了一排石柱,其表面是从六十年代以来,他一贯采用的宽8.7cm白色与赭石色的竖带交替条纹和建筑表面延伸出来的放射状条纹相连,作者通过这种语言在与建筑造型进行对话的同时,把建筑本身也转化为自己的作品。
  设置在区域中央的作品多半为大理石、花岗岩打制而成,以灰白色调为主。旅意日本艺术家长泽英俊的《北斗星》以7块白色大理石设于水池中,造型简洁,构思含蓄,大理石的位置和角度做了精心设计,使人在移动中感受其中微妙的变化。《万花镜》帕欧里尼创作,作品位于下沉广场前的台阶上两根古典大理石柱一正一反左右竖立,柱基表面铺装镜面不锈钢用来反射天空。路齐亚诺·法布罗的《脚步》作品如同“天书”从天而降,在略有倾斜的大理石表面以铅镶嵌着意大利诗词。吉赛帕·潘农《指》设于休息广场的水池中,在长2.27米的大理石中嵌入一块大玻璃体现手指的特征,玻璃采用法国工艺制作,大理石采自意大利卡拉拉,作者以手指的形象与石材暗示人与自然的力量,作品给人以宁静、简洁的印象。吉尔伯托·佐里欧《东京之星》铸铜镶嵌于地面的五角星形作品,表现一颗陨落的行星仍在释放着能量,这些能量以五角星的延伸线形式表现,并且链接起周围建筑物的轴心线。
  这些作品都以基层为浓灰色的大厦为背景,成功地凸现出白色光芒。面貌以抽象为主,整体概念几乎都以天、地、星空、日月这些永恒的主题相关。允许丰富多样的阐释,不易令人倦腻,并且易于应对时代变化,所以此类作品也最为适合公共艺术的表达。
  公共雕塑可以说是漠然巨大的都市空间中的视觉焦点,然而花哨的造型结构和引人瞩目并不是它的职能所在,使空间中的各种形态产生关联,带给这个城市更深刻的意义,才更为重要。它可以没有任何主题,有无故事性并不影响它在都市中的空间造型,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形态,形态本身营造出来的空间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思绪和诗般的的审美享受,才是公共雕塑的本质。正是这种本质,在变幻的都市时空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心灵的依托。
  公共雕塑内容题材与人文环境要一致
  在城市生活环境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存在的机制和意义。比如公路、房屋、电话亭、垃圾桶、公园座椅等。它们都带着实用性的机制,缺少任何一件,都会有所不适。但都市空间中的公共雕塑并不具备直接使用的功能,它必须从其他角度来理解雕塑在城市中的职责所在。
  谈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及1994年10月竣工的“FARET立川”公共艺术工程。
  位于东京西郊曾经没有“观光景点”的小市镇在这些艺术作品的衬托下变得异常耀眼。这些作品自然和谐地融化于这个地区的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不画地为牢,不破坏现实环境,有的作品利用建筑物的一角,有的利用停车场出口的一颗柱子,有的利用建筑物的排气口,有的就创作在地面上……它们都巧妙地“隐藏”在现实环境之中。于是,游客会在路边停车位突然看见一辆截了一半缩小空间的汽车雕塑;会在行人道上某张休息椅发现有个像是正打盹的女孩塑像;会在百货公司停车场入口看到一辆脚踏车被放在玻璃箱中高高架起;而当你从购物大楼出来走下天桥时,又赫然发现新加坡艺术家唐大伍的作品《最后的购物》那是一件由不锈钢制成的高3.7米的藤编购物筐,既是作品也是地下室的通风口。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公共艺术赋予生活的无限魅力,作品随时随地挑战人们的感官,立川真正成为了不折不扣由艺术家所创造的城市。
  最后
  城市,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人类,是城市主人。在这个人类主导的城市中,种种不之所云的庞然大物不断被耸立在寸土如金的地球,它们不断扩张,甚至让人误以为生活在未来世界。商品经济观念的盛行,使都市人变得功能化、效率化,但是实际上,人们的内心依然永无止境的渴求着有美、有悲、有欢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公共雕塑的存在也许将成为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的一个契机,可以说公共雕塑比都市中其它任何的建筑物、构成物更接近人的生活,更接近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环境雕塑》刘骥林;湖北美术出版社
  [2]《公共艺术设计》施慧;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日本的公共艺术》埃利诺·哈特尼;江文;世界美术 相关文档:
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论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浅析信息化时代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
浅谈色调和四步练习
浅谈初中英语五步教学法
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种措施分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谈县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浅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课堂”模式的可
机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
浅谈壁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
举直错诸枉